日前,陕西省白河县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免去该县县委书记郭德林职务。据透露,郭德林的新职务为安康市卫生局局长。此次任免属于正常工作调动,还是另有原因,当地组织部门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但舆论普遍将此事与郭德林遭遇的“豪车”事件联系起来。此前,有知情人爆出郭德林配备百万“豪车”,超过规定标准的5倍之多,一时间,舆论哗然。虽然当地解释为该车系从企业“借用”,但由于身处贫困县,郭德林因此受到了普遍的舆论质疑和批评。
同样,西安公路管理局的一名领导,因配车为售价60多万元的“豪车”而被舆论广泛关注。知情人称,这名科级干部的配车超过了正部级标准。因此,这名段长被停职接受调查。
事实上,这两名地方官员所经历的“豪车”曝光事件,不过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成为社会热点的官员配车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类似事件不断在各地出现,从微博爆料到媒体追踪,个别官员的“豪车”逐渐成为公众话题。而地方对此的反应异曲同工:“豪车”是借是买,总有人出面解释,但停职、调查、处分,往往成为减少舆论压力、降低舆情热度的必然选择。因此,有人说,曝光“豪车”正在成为普通百姓监督官员的新方法,是让相关官员迅速得到处理的监督捷径。
曝光“豪车”,可能当事官员会觉得“很冤”。因为,超标准配车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几乎普遍存在。大多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公车配备和管理规定,颇为详尽,比如,有的地方明确规定配车标准,科级干部18万元内、处级干部25万元内等。遗憾的是,公车管理者是“办公室”这样的办事机构,而配车对象却是层级更高、更具权威性的领导干部。
相比具有一定隐秘性的公款吃喝,奔跑在大街上的“豪车”,更容易受到群众监督,即便是知情不多的人,也容易拍到“豪车”照片。一名对单位领导心怀不满的下属,或者对某位官员不满的普通群众,只要拿好手机拍照,就很容易拿到“豪车”的事实证据。因此,在调查事实成本、曝光内情难度上,具有一定的群众监督优势。
近一时期,各地不断有干部因乘用“豪车”曝光而受到调查或处理。但对于更多仍在乘坐“豪车”的官员而言,他们想到的,不是换下坐得“屁股越来越发烫”的配车,而是更为警惕群众拍照和舆论曝光。一旦有人爆料,首先想到的是躲避拍照和舆论“灭火”,希望不要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而“引火烧身”,却很少因此而摒弃享受、检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为自觉的约束。
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的,对于百姓而言,这些人不追求奢华享受、不挥霍乱用公款,是一个起码要求。因此,让官员尽快与“豪车”告别,是不断涌现出的曝光“豪车”事件所代表的社会期待和普遍情绪。现在,到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民意信号的时候了。
新闻热点